河南南阳:山青水长流 转型气渐新

发布时间:2018-01-18 10:31:55
编辑:
来源:人民网
字体:

工人对艾条进行包装侯琳琳摄

工人对艾条进行包装侯琳琳摄

伏牛之南,汉水之北,是为南阳。北方之麦,南方之稻,在此欣然共生。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李白笔下的诸葛亮,躬耕南阳,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

如今,卧龙岗上松柏依旧苍翠,诸葛躬耕之地正在吐故纳新。凭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南阳成为了中医药之都、月季之乡、玉雕之乡;乘着一渠进京的丹江水,南阳实现绿色转型;靠着孜孜不倦的科技创新,南阳经济由“竞速”向“求质”转变;跟着党中央的步伐,1000万南阳人正在吹响脱贫攻坚决战的号角。

呵护一潭绿水,做足绿色文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美丽中国,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说,乘着十九大的新风,南阳聚力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两轮两翼”战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转中向好。

2017年,南阳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4%,同比高出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7.6%,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持续高于经济增速。

一碗中药:香气四溢悠悠文化传承

2017年冬至,南阳医圣祠仲景墓前,700斤的汉白玉“饺子”红绸加身,洁白温润;八口大锅一字排开,煮出的羊肉饺子热气腾腾。千余名游客边看边吃边咂嘴——“香!”

鼓锣声声,古琴叮咚,万人正在聚焦“冬至仲景娇耳节”。

南阳学者张兼维介绍,饺子原名“娇耳”,相传由医圣张仲景在南阳发明,通过羊肉等热食的“药膳”作用,治疗百姓被冻烂的耳朵,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圣故乡南阳,一直秉承“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中医药文化传统,借助历代名医、贤士和南阳独特的道地中药材,不断“为往圣继绝学”,千年传承不辍。

今天的南阳市,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6892人,万人比例几乎是国内平均水平的一倍。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省市级名中医等遍布乡野。

“药材好,药才好。”南阳盆地药材总储量2.5亿公斤、2400余种,被誉为“天然药库”。历史上山茱萸、裕丹参等“八大宛药”闻名天下。如今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200万亩,全国省辖市中首屈一指,更培育出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一批中医药产业化龙头企业。

不仅有治病救人的“药剂”,中医药文化还为现代健康产业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复兴的“药方”。

张兼维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依照“辨证施治”之法,南阳市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鼓励相关企业“随方就圆”发展,不断做强做大“大健康产业”。

一片小小的艾叶长出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大产业。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姚家湾村是南水北调移民新村,27岁的张转从南方回老家,马上就找到一份包装“艾灸”的工作,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

南阳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艾草深加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将开发艾草装饰板材、轿车顶板材等产品,年净利润近2亿元。目前公司正在筹划上市。

总投资200多亿元的“仲景健康城”,着力打造“中医圣地、养生之城”。目前,项目已完成过半,“大健康”产业迎来新机遇。

“钥匙”开门,文化复兴。南阳“四圣”文化、汉文化、玉文化等随之水涨船高。最耀眼的京宛合作“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项目,投资106亿元,以诸葛亮躬耕南阳智慧文化为灵魂,以卧龙岗为文化地标,解决了“卧龙岗不见岗”的尴尬。

“以打造5A景区为目标,南阳将重现武侯祠、卧龙岗‘三绝’的盛景!”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李孟洲说。

   原标题:河南南阳:山青水长流 转型气渐新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