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端乐器 “中国造”,我们该如何发力?

发布时间:2018-05-23 09:44:09
编辑:
来源:新华网
字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乐器生产和出口大国,全球 60%以上的产品在我国生产。但同时,我国乐器大部份产品属中低端型。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艺术的普及,乐器行业应打造自有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乐器行业虽然是轻工制造业的一个小行业,但可延伸到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大市场,属于国家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现有两万多家乐器的经销商——琴行,乐器培训机构多达64万家,所以乐器产业延伸到琴行销售和音乐教育,也成为一个大产业。

图:2017年全国乐器行业出口额贸易国占比

中国乐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泽民介绍,目前,我国有乐器制造商6000多家,但小微企业多,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57家(其中西乐器企业数148家,其他乐器及零件制造46家,中乐器37家,电子乐器26家),主营业务收入374.95亿元,利润总额25.10亿元。

“规模企业占全部乐器行业的销售额的55%,因此我国整个乐器制造业的规模约600亿元。”曾泽民说,我国已成为普及型音乐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所有大规模生产的产品60%以上在我国生产,例如我国钢琴年产量36万架,约占了全球产量的70%。

我国既是乐器制造第一大国,也是乐器出口第一大国。其中,各种管乐号总产量100万支,出口63.6万支,出口比例接近70%;提琴是110万支、吉他400多万把,出口都接近70%;手风琴、电声乐器年产800多万件,出口500多万件。2017年,乐器行业出口额15.48亿美元。

同时,我国进口的乐器也每年递增,2017年进口额4.03亿美元,同比增长7.21%,主要是专业用高端产品。“我国乐器进口的都是中高端产品,出口的多是普及型。”曾泽民说。

图:2017年全国乐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增速

近年来,我国乐器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珠江、长江、海伦为代表自主品牌逐渐成长,部分优势企业的产品能够达到专家使用和大型音乐会演出的要求,多次获得各类国内外大奖。

虽然我国乐器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产品总体处在全世界乐器金字塔的下端,60%左右的属于普及型乐器。除了提琴在国际上中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之外,管乐、打击乐、钢琴、手风琴、口琴等基本上以普及产品为主,少量可以达到中档水平,这与世界第一大国的乐器生产和出口地位极不相称。

“我们在乐器的材料装备和工艺上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大,现在的骨干企业,基本上能达到国际上同档产品的水平。我们差距是品牌、创新和人才。”曾泽民说,尤其是音乐类制造业人才和工匠人才缺乏,“很多公司老板不懂音乐,他们仍然以制造加工普通产品的眼光来看待乐器产品,而不是作为音乐舞台的艺术品对待。”

进入新时代,乐器行业要为人们美好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对此曾泽民认为,必须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加强品牌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图:2017年全国乐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

首先,乐器行业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立志为人们美好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为逐步实现“音乐是生活的刚需,乐器是家庭的标配”目标而不懈努力。

“期待广大乐器企业正视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的突出问题。”曾泽民说,针对行业企业实际,中国乐器协会确立了向“双中高”迈进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用科技创新和科技合作来拉动产业升级、品牌升级和质量服务升级,扩大中高端产品规模;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根据需求联合攻关,实现重点技术难点上的突破,满足中高端人群的需求。

其次,推进品牌提升和国际化战略。我国乐器制造企业要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重点工作,潜心研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顺应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提升了整体品牌形象。通过中高端产品的拉动,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第三,把产业链延伸到音乐教育、社会音乐生活,组织承办和参与各类国内外大赛和大型活动,注重乐器性能和演奏音色的比对测试,找差距倒逼产品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与市场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此外,应该严把质量标准,防止进口二手钢琴冲击国内市场。去年我国从日本、韩国等国家进口了12万架二手钢琴(这些不在进口钢琴统计之列),经过没有资质的厂家维修、翻新、出厂,缺乏质量保证和稳定性,售价仅三五千元,用于社会教学机构,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文/赵碧清)

   原标题:实现高端乐器 “中国造”,我们该如何发力?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