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粮食生产一线:新技术带来生产方式新转变

发布时间:2018-06-25 08:43:09
编辑: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6月15日,收割机在河北省永清县李家口村的麦田里收获小麦。张玉宇 摄 制图:郭祥

编者按:眼下正值“三夏”大忙时节。这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检验。今年麦收一线,绿色三夏、质量三夏成为突出亮点,农业信息化、跨区机收等新技术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新转变。夏粮收获顺不顺,农民有啥新期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粮食生产一线进行探访。

新变化:

机械化全托管,“三夏”正在变“两夏”

河南省太康县,收割机在麦田飞奔,金黄的麦粒带着阳光的味道,从出粮口倾泻而下,收购的大卡车就等在地头。同样,在颍淮大地,农民埋头割麦的场景基本也看不到。

丰收的小麦顺利归仓,太康县符草楼镇种粮大户李顺昌笑得灿烂。他家种了500多亩的高筋优质小麦“新麦26”,今年亩产900多斤。“今年普通小麦每斤1.05元,我与中粮、益海粮油集团签订了合同,每公斤高出市场价2角钱。”

俗话说:麦收有五忙, 割拉碾晒藏。“以前麦收要忙半个月,现在只要花半天时间。”安徽省阜阳市宁老庄镇申庄村63岁的老农刘朝文说,小麦快成熟时,就有熟悉的农机手打来电话,约定收割时间。“全自动收割,每亩地60块钱。每亩地再加20块,就把收好的小麦送到家。”

农机手就是人们俗称的“麦客”。不过,新“麦客”们的工具早已不再是镰刀。记者见到麦客刘加林时,他两部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安排作业路线、调度机器,一会儿和各地的经纪人约定时间。

45岁的刘加林是阜阳市颍泉区家林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每年三四月份,刘加林就开始给各地的经纪人打电话。哪里收割的价格高,哪里还有盲区,各地小麦啥时候成熟?摸清楚情况后,再拟定行进路线,并约定收割时间、大致的亩数。

“以前是农民抢农机,现在是农机抢农民。”刘加林说,“前些年由于各地大型小麦收割机较少,每到麦收时节,各家各户总为找不到收割机而犯愁,我们的收割机到村里后,不把这个村几千亩地的小麦收割完,农民都不会放我们走。”

农机保有量越来越高,倒逼“麦客”服务质量改善。刘加林举例说,农民希望收割时麦茬留得低,方便种下一茬庄稼,农机手希望麦茬留得高,这样省油。“以往活多收割机少,属于卖方市场,麦茬留得到膝盖;现在收割机过剩,麦茬留得越来越低,只到脚踝。”

“我的地,你来种;你收费,粮归我。”近年来,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公司兴起,不仅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宁老庄镇申庄村56岁的农民张金备,去年把41亩土地托管给了当地一家农社,每亩只需要缴纳400元,就可享受翻田、播种、施肥、喷药、除草、收割、烘干等服务,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

“打了粮食卖了钱,扣除托管费用,收入全归自个儿。”申庄村村主任丁启仕说,“村里约有4400亩土地,已经托管了2500亩,不用流转土地,依然达到了规模经营的效应。”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今年全国参加“三夏”作业的农机服务组织预计超过5.5万个,机手超过180万人,截至6月19日,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5.5%,8个小麦主产省机收、机播服务面积超过1.7亿亩。全程机械化特点明显,各地主推“一条龙”作业,在抢收小麦的同时,玉米机播随即展开,夏收、夏种、夏管这“三夏”正在变成“两夏”。

新账本:

畅绿色通道、增农机补贴,竞争激烈但仍有钱赚

小麦成熟由南向北有时差,每到夏收季节,刘加林就带队前往湖北,然后一路向北向东,经河南、安徽进入山东,一直收至天津一带,大约要忙碌25天。近几年收割机多了,他的收益跟着降低不少。“以前是连轴转,现在只能干大半天的活。”刘加林说,“好在还有很多老主顾,算了算,今年平均每台大型收割机赚两万多元。”

竞争越来越激烈,但“麦客”享受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丰富。今年“三夏”开始前,农业农村部印制的30万张农机跨区作业证免费发放到机手。开通农机绿色通道,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继续享受免费通行政策。在农机用油集中地,相关企业建立了用油保供机制。

刘加林说:“以往每到夏收季节,农机用油紧张,有的加油站就会限量,个别加油站还会涨价,现在都敞开供应了。”在阜阳,当地中石油企业还对农机手发放“农机优惠卡”,每升油可享受3毛钱的优惠;还成立送油小分队,对没有加油站的边远乡镇,开展送油上门活动。

除此之外,农机补贴力度也在加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太康县农机局局长廖生介绍,县里用足25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鼓励农民购买先进农机,对秸秆还田机、秸秆打捆机、免耕施肥播种机等机械实行优先补贴、敞开补贴。

太康县五里口乡刘庄村的“麦客”刘雷,是一个“农机大户”。他从1997年开始购买使用农机,20多年来,他买进大型农机30多部,现有东方红、欧豹拖拉机3部,小麦收获机1台,旋耕机1部,秸秆还田机1部……说起从种到收的全套装备,刘雷如数家珍,他每年农机作业服务纯收入12万多元。

“这些年多亏了好政策,我买的30多台大型农机中,享受到国家补贴90多万元,大大降低了成本。”刘雷告诉记者,“我每年开展跨区作业,从湖北到河南南阳,再到周口淮阳、河北保定,作业5站下来,过路过桥全部免费,几年下来,光这一项就节省5万元。”

刘雷给算了一笔收入账:6月4日他的一台小麦收割机作业,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共收获小麦160亩,每亩收费50元,毛收入达8000元,除去燃油费1280元(每亩8元),当天纯收入6700多元。“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但只要好好干,仍有钱赚。”

新期待:

加大农技农艺融合,给予精准作业补贴

跨区机收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创举,解决了小地块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实践看,虽然联合收割机总量充足,但受供需不畅、不利天气等影响,在途时间长,调度指挥难,高峰期仍有局部地区缺机情况。

发展“互联网+农机”,促进智慧麦收。近年来,各地通过“农机直通车”、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科学调度农机作业,有效促进供需对接。

许昌市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今年麦收前,市里新装智慧农机终端600台,安装终端的收割机达到2400台,信息化覆盖率接近40%。定位导航、呼叫联动、测亩计产,农民通过手机下单,就可以订购收割服务。

襄城县万邦农机合作社,137台收割机安装了智慧终端,理事长张延峰说:“这两年,我们从南阳的淅川干到邯郸的魏县,夜里赶路多,有导航特别方便,一点儿冤枉路都不用走,哪儿有加油站还标得清清楚楚。一路麦收,再没有人工量过地,机器测亩非常准,从没和老百姓起过争执。”

许昌还推出“滴滴农机”手机APP。农民扫描二维码下载安装后,可以非常方便地寻找到附近3公里、4公里、5公里的联合收割机,通过一键呼叫、一键导航,能够迅速与农机手取得联系,自主对接机械,实现快捷收割。

此外,麦收也是农业向绿向优转变的重要一环,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机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看,节水、控肥、控药是个大趋势,这就要求农机手不仅要懂收割技术,还要懂一定的农艺、农化技术。”阜阳市农机局副局长谢金明说,这需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加大对职业农机手的培训教育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融合,真正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新型农机作业也盼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太康县农机推广站站长李元伟表示,希望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对土地深耕的作业补贴,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板结。

放眼全国,秸秆打捆机、无人植保机、免耕播种等新型高效机械的普及应用,正在助推实现“绿色三夏”。据初步统计,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秸秆离田还田率超过90%。各地助推夏粮机收、秸秆处理和秋粮种肥同播“一条龙”作业,力争“成熟一亩,收获一亩,播种一亩”,加快收种衔接效率。(记者 任胜利 孙振)

   原标题:探访粮食生产一线:新技术带来生产方式新转变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