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展示古今人类共同梦想:天下富足禾下乘凉
不久前,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将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故事搬上荧幕,用时空穿越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古今人们共同的梦想:天下富足,禾下乘凉。
提到《天工开物》,我们并不陌生。在学生时代,我们就在历史课本中看到它的名字。然而,这本书的诞生与作者宋应星本人的曲折经历,却鲜为人知。
《天工开物》是怎样诞生的?
宋应星,江西奉新人,明万历年间出生于一个“三代尚书”的没落官僚地主家庭。他自幼就机敏过人,据传能过目不忘。精通经史子集,还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农业手工业等领域。宋应星与兄长宋应昇一起应乡试,同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宋应昇名列第六,一时有“奉新二宋”之称。二人后与好友涂伯聚进京参加会试,遇到科场舞弊案,三人皆名落孙山。后来涂伯聚在第二次会试高中,宋应星六次会试仍未及第。
然而,多次科考并非一无所获。“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他在上京赶考过程中,游历多地,见到了很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艺,并将其记录下来。数次科举碰壁后,他回家耕读为乐,后出任江西分宜的教谕。无须为生计奔波后,他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上来。宋应星满怀热情,希望通过撰写科技书籍来造福国家和百姓。
时值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农业和手工业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基础上,又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思想虽然被禁锢,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悄悄兴起,一批科技名著应运而生,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的想法正好契合了时代潮流,他参观考察了许多农庄和手工业作坊,积累了大量科技资料,终于写成《天工开物》。1637年,在好友涂伯聚的资助下,《天工开物》刊印发行。在序言中,宋应星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他放弃了古代读书人的必由之路——科举,却走向了一条利国利民的大路。不能以官员的身份造福百姓,却凭借自己的著作而流芳百世。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并且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天工开物》都讲了些什么?
《天工开物》其名,是宋应星巧借《尚书》的“天工人其代之”和《周易》的“《易》开物成务”融合而成的。人们利用自然界的法则,制造出各种各样巧夺天工的产品来。宋应星在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按照食、衣、住、行、用的大体顺序编写,从《乃粒》(五谷)到《珠玉》共十八卷,五万多字,插图一百余幅,图文并茂地记述了中国十七世纪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艺和成就。
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当宋应星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握手的那一刻,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几十年,让国人“吃饱了肚子”。杂交水稻是利用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杂种优势,而《天工开物》就曾记载过养蚕业是如何利用杂种优势的。
除了记述农业的生产经验外,其他手工业技术也有很多记载。如,在纺织方面,记述了棉、麻、丝、皮、毛的来源和织造,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花机。在煤的开采方面,记述了用竹筒排空瓦斯并进行巷道支护以后才能挖煤的先进技术,并第一次对煤做了初步的科学分类。在钢铁生产方面,记述了我国独创的铁矿开始,依次炼成生铁和熟铁,再合炼成钢的类似于半连续化的生产系统。在金属加工方面,记述了“灌钢”“生铁淋口”、固体渗碳等先进工艺,并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鼓风设备——活塞式风箱图。在武器方面,记述了半自动爆炸水雷“混江龙”,以及边转边爆的守城武器“万人敌”等等。在轻工、化工方面,记述了油脂、冰糖、井盐、天然气、造纸、染料、瓷器、银朱、炭黑、铅丹、胡粉等许多我国传统名优产品的先进工艺……
全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各行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科学家丁文江曾评价《天工开物》说:“三百年前言农工业书如此其详且备者,举世界无之,盖亦绝作也。读此书者,不特可以知当日生活之状况,工业之程度,且以今较昔,吾国经济之变迁,制作之兴废,亦于是中观焉。”
《天工开物》为何令世界瞩目?
这么一部重要的著作,面世后却落寞了许久。据传,因为书中有“北虏”等字样,《天工开物》在清朝被列为禁书,直到民国初年才重见天日。但《天工开物》在国外却取得了巨大的声誉,发行了十多个版本。
十八世纪,日本曾刊印《天工开物》,这是《天工开物》第一个外文译注本。《天工开物》在朝鲜也受到了知识界的重视,用来改善其农业落后的局面。十九世纪,法国学者儒莲陆续将部分篇章译成法文,将其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随后,《天工开物》又被译为英文,在欧美其他国家继续传播。《天工开物》记载的许多技术,如养蚕、造纸、耕田灌溉、活塞风箱、锌及锌合金冶炼、灌钢技术、深井钻探、提花机等等,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西方人一直喜欢中国的陶瓷、丝绸等物品,《天工开物》正好提供了他们想要的技术信息,因此大受欢迎。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很推崇《天工开物》,将其称为“权威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用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他总结过中国传到西方的机械和其他技术,提到的26个项目中,《天工开物》就介绍过其中的18项,如磁罗盘、纸、瓷器、龙骨车、石碾、风箱、水排、提花机、缫丝机等。李约瑟称《天工开物》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还说宋应星是中国的阿格里科拉、中国的狄德罗。阿格里科拉是德国科学家,被誉为“矿物学之父”,其书《矿冶全书》是欧洲采矿冶金技术的经典;狄德罗为法国启蒙思想家,他主持编写的《百科全书》,是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之作。
《天工开物》能获得这么多的赞誉,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创制了无数先进的工具,发明了许多独创的技术。其次,宋应星在编写本书时,不仅参考了当时的一些文献,还实地走访、考察,尽量使其记录符合客观实际,剔除了一些不科学的依据。《天工开物》所记述的许多当时先进的技术工艺今天也许已经过时,但是,书中所彰显的天人合一思想、天工开物学说、科技创新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科技基本知识,以及能工巧匠智慧,却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灯塔一样,永放光芒。
为了让读者认识这本书,发挥它的价值,本次中华书局约请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哲学硕士生导师杨维增来为本书做译注。杨先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究《天工开物》,八十年代出版了两本相关图书《天工开物新注研究》《宋应星思想研究及诗文注译》。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先生在给他的信件中说:“宋应星《谈天序》说:所愿此简流传后世,敢求知己于目下哉。结果,他在三百多年后才有像您这样一位了解他的思想和学问的人物。”杨先生文理兼通,不仅对字词进行了详细注释,更进一步用现代科学去解释古代的技术原理,读后更令人敬佩古代人民的智慧。(恩岐)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