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领先全球 互联网金融“指尖狂欢”
一场金融业的快速蜕变正在发生。
金融要素市场化、金融主体多元化、金融产品快速迭代——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金融科技改革步入快车道,一个个令人目眩的金融应用场景,展示出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后的资源配置优化与技术创新。一系列新的金融生态、金融服务模式与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金融业架构中的“底层物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连等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引发了金融业“基因突变”。
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飞跃发展插上了翅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给普惠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开拓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好风凭借力。金融科技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上演后发先至的速度与激情,引来全世界的关注与追赶。
金融科技领先全球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按下了“快进键”,金融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技术创新也在金融领域多点开花。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的特征。金融科技和技术推动的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在中国和全球市场持续发展,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科技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到金融服务各个领域中,促进了智能风控、智能保险、智能投研、智能客服、智能合规等各个领域科技应用的升级发展。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
金融科技,作为促进金融改革发展和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技术突破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要求以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互联网技术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受益于党领导下的政策支持和中国多层次消费环境改善以及金融创新、创业生态,金融科技公司蓬勃成长。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各项新技术能够使资源分配更加智能。金融科技与更多的细分场景结合,创新传统的资管、支付、银行等金融业务。此外,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金融产品、商业模式和业务的创新力度也加大,多方参与者将实现数字能力建设、数字资产流转以及更广泛的利益共享。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正在引领趋势,即后端金融系统性业务数字化和自动化、前端金融产品在线个性化、金融全流程服务智能化和弹性化。以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为代表的常用型技术,以自监督学习和自动因子、小数据和隐私计算为代表的探索中技术,以及数字化信息建设、数字化购买渠道、数字化支付平台和数字化网络生态,正共同加快金融信息和金融数据的流动速率。
而云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时间较长,在提高业务处理能力、降本增效方面,磨合程度较好,尤其在AI、大数据等技术落地应用方面,云计算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
在数据与计算方面,其数据采集和传输更安全性、数据加工和使用的协同性、数据分析与结果的流通和共享性等得到大幅提高。从采集合规到传输安全、从基于密码学的数据加密到结果共享,金融机构和技术公司正在叠加式利用数据保护方法,来保护数据全周期的安全性和多方交换的可行性。
此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引领着三个趋势,即跨链协议、混合式协同创新以及去中心化金融。未来,去中心化金融平台、跨链数据检索、跨链资产交换、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区块链+零知识证明、区块链+可信执行环境的结合与应用,将更多地出现在金融行业中。
整体而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数据与计算四大底层技术交叉融合,复合式技术应用、集成式技术创新是下一阶段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市场和产品竞争的加剧将使底层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数字手段创新势在必行。
中国正在逐渐通过金融科技创新重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对金融发达国家综合能力的超越。
互联网金融“指尖狂欢”
2013年被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金融准入门槛逐步放开,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金融机构,都纷纷推出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服务,互联网金融的热浪彷佛一夜之间涌来,发酵成一场狂欢。
金融服务从实体扩大到以互联网为中介进行的各种金融服务活动,推动金融行业加速变革。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服务活动运作模式、市场以及流程上的巨大创新,提高了资金流转和信息整合的效率,为传统金融产品提供新渠道的同时开创更多耳目一新的服务模式,可以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让平民大众更便捷地理财和消费。然而,互联网金融并不只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把传统金融业务搬到网上,而是依靠网络、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提供更低成本、更快捷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短板,倒逼着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改革。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相较于传统金融,它成本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效率高,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覆盖广,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束缚,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发展快,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互联网金融的风控弱、信用风险大、网络安全系数低等致命缺点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会制约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在时间、地域上的无障碍化,互联网金融会帮助很多传统金融行业在业务上有创新与改变,简化传统金融,缩短传统金融复杂的环节。虽然在未来互联网金融是大趋势,但是它绝对不是颠覆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一种更融合,更便捷的有益补充。
移动支付一枝独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快速成长。“扫一扫”付款已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扫码支付,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在哈佛大学课堂上,讲到二维码扫码支付,用的是中国的案例。可以说,移动支付是中国金融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标志。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某种程度上点燃了全球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速度,线上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商业、数字生活等新兴业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金融数字支付和数字化能力成为新型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设施,数字金融“新基建”的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在数字金融新基建的加持下,各类产业场景的金融服务也将更加顺畅,进一步让传统场景获得足够的创新空间,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领先世界,其发展规模大、创新多,大大降低了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数字金融不仅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广度,还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深度。受益于数字金融科技发展,金融服务得以持续下沉。中国西部经济落后,获得银行信贷及相应金融资源少;而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银行信贷及相应金融资源多。移动支付正在打破历史传统的分割线,东西部金融服务可得性差距缩小了15%。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金融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历史性的。
数字人民币试点及使用“多地开花”。包括北京、上海、苏州、深圳、西安等城市已经开展新一轮数字人民币试点及使用。与多地区试点相似的是,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截至目前,已覆盖包括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等日常线上、线下小额支付领域,且随着接入商业银行、应用程序等工作的不断推进,数字人民币在优化我国数字经济生态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了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
中国数字金融领先还体现在移动支付较高的渗透率。目前中国移动支付整体渗透率超过60%,而同期美国不到10%。对中国用户而言,移动支付已经无处不在。海外机场扫码退税、超市自助付款、地铁扫码购票等,扫一扫,挥一挥,移动支付正在改变和重构人们的消费习惯及生活方式,可以说,移动支付技术领域,中国独领风骚。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