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登记创新低,年轻人为何越来越不想结婚?
现在的年轻人,究竟有多不愿意结婚?数据最能反映问题。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2021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6%。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大关后,结婚登记数据再次跌破800万对大关,创下了1986年以来的新低。
如此大幅下跌的速度,不能等闲视之。
结婚登记人数持续走低的三大原因
当然,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结婚登记人数急剧减少?
其一,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理由,是适婚人群的总量减少。从统计数据看,尽管这几年来我国的总人口在持续增加,但老龄化日趋严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的老年抚养比为10.4%,而在2020年则达到19.7%。
与之相对应的,适婚人口则是在大幅度减少,在经历了80年代的生育高峰以后,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逐步减少。也正是如此,每年的结婚人数会大幅度下降。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中国的结婚登记数据还会持续下降。
其二,适婚人口中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与结婚登记数再创新低相伴随的,是初婚年龄也在不断提高。2月14日,江苏省民政厅公布的统计数据线显示,2021年江苏省全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1.22岁,初婚平均年龄为27.29岁。
而此前,上海市妇联公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上海女性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5.0岁和5.4岁,与欧盟平均水平持平。
其三,很多年轻人选择不婚。这几年来,媒体上有越来越多的关于“剩男剩女”的报道,而我们身边确实见到了比以往更多的不婚人士。除了一部分确实是因为自身条件因素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但还有一部分是主动放弃。
结婚意愿不足:中国与欧美的同与不同
为什么一些年轻人不愿结婚?很多人认为,这是当代人的个人主体意识在提高,遇不到合适的也不愿意将就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教授,把婚姻视为一个市场:男女双方主要通过分析成本与收益,来选择可使自己获益最大化的婚配对象。具体而言,一是寻找和了解对象在内的交易成本,二是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的结婚对象不同,存在的潜在收益损失差异。
而婚姻的收益,则是来自于共同生活带来的收益。人们之所以选择结婚,用贝克尔的说法,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家庭是按照契约的规定共同提供投入品,共同分享产出品的“合伙企业”。
与其反复去缔结契约,即通过向中介机构付费来寻找满足家庭中必要的消费品,不如通过建立家庭,即缔结一份长期稳定的契约来满足。换言之,结婚就是因为婚姻的收益超过其成本。而一旦成本太高而收益又少,那么很多人就会对婚姻望而却步了。
这当然是纯经济学的角度,但无法否认的是,现代婚姻的成本确实越来越高。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有关彩礼和婚房引发的社会新闻,这种新闻毫无疑问会吓退很多人。也正是如此,我们看到现代人类,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恋爱交友机会,但是结婚登记数却在逐年下降。
当然,结婚人数减少和初婚年龄增加,不只是中国才有的事。事实上,这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间所走的路。
以英国为例,英国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男性初次结婚的年龄为33.4岁,女性为31.5岁。而英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呢?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定结婚年龄为18岁,但如果父母同意,16岁就可以结婚。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情况也与此差不多。
但欧美与中国最大的区别是,除了婚姻这一传统形式外,还存在着其他形式:未婚生育。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欧盟各国非婚生婴儿的比例为42%,该数据比2000年高出17%。有多个国家婚外生育人数超过了婚姻关系内的生育人数,而且经济越发达,非婚生育的比例越高。法国更是以60%的非婚生婴儿比例,排在欧盟第一。
这些发达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非婚生子女?原因就是同居。组建家庭的成本太高,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通过同居这种形式来一起过日子。
可以想象的是,现代中国也存在着类似的同居现象。但是由于现在法律并未对同居作相关制度安排,因此同居还面临着不仅仅是世俗上的压力。同时还有各种各样法律上的挑战,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如果生育子女,首当其冲就会面临着上户口等难题。
结婚登记人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持续下降,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一趋势几乎不可扭转。而如何应对更多的同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各种问题,恐怕也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澎湃特约评论员 傅蔚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上海市妇联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