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错了么?——央行3月个人信贷之谜-天天播报
周末,有粉丝发来一个链接,说网上有文章说:“任泽平和很多大众媒体写的3月个人贷款数据是错的,3月真实的住户信贷是大幅少增的。”然后,问我怎么看。
我根据它的链接跳进去看了看,是一家自称研究经济数据的头条号。文章的标题《任泽平为何弄错2023年3月居民贷款数据,并错判了居民消费?》。文章大意是说任泽平和很多公众媒体说3月住户贷款新增1.24万亿是错误的。实际上住户贷款的新增是很糟糕的,任首席错误的预判了居民消费的趋势。这篇文章给出的说法确实耸人听闻,如下图1所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1
本来我个人对于任首席平时的很多言论也是不认同的,但是我无法相信任首席和一众公众媒体会在这种基础数据上犯错误。而且,1.24万亿这个数据我在写3月同业存单分析的时候也用过,用之前我也亲自推算过,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很好奇这家机构是如何得出这种奇葩结论的。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驳倒对方的奇葩言论首先要搞清楚对方的推导方法。我仔细进去看了一遍,那篇文章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央行公布的2月份住户贷款数据减去2022年12月公布的住户贷款数据,计算出前两个月住户贷款的增量。然后,再用央行公布的一季度的数据减去前两个月的住户贷款增量得到三月份的住户贷款增量,计算引用的数据如下图2所示:
图2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到2023年2月的住户贷款余额762313.16亿,2022年12月底的住户贷款余额749323.11亿,差额12990.05亿。央行公布一季度的住户贷款增量1.71万亿,所以,两者相减得到图1当中的3月新增住户贷款4110亿。
如果让一般吃瓜群众看,这个方法似乎没问题。没关系,我先不着急指出错误在哪里。我先来说说我计算的方法,然后再来指出上面方法的问题在哪里。
其实,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央行在最新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只给出了一季度的增量数据,没有单独给出3月份的信贷增量数据。所以,3月份的数据只能靠一季度的增量减去前两个月的增量。
在我的计算方法中首先要去找前两个月的住户信贷增量数据。其实,央行每个月都会公布金融统计数据,例如: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
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1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63亿元;
从央行发布的前两个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看,1-2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共4653亿,其中短期贷款1559亿,中长期贷款3094亿。用一季度的住户贷款新增1.71万亿,扣除前两个月的数据可知,三月份住户部门贷款新增1.24万亿,其中短期贷款新增6094亿,中长期贷款新增6348亿。
好了,两种方法我都列出来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探究两种方法到底哪个是正确的,错误的方法错在哪里了。
我们通过比较发现,前一种算法用数据计算出的2月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和央行公布的数据是匹配的:762313.16-760231.86=2081.3亿,四舍五入就是2081亿。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一种方法计算1月住户部门新增贷款的数据和央行披露的对不上。
按照第一种方法1月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为:760231.86-749323.11=10908.75,四舍五入就是10909亿,而央行公布的数据是2572亿,两者之间的差距为8337亿。
这里就需要特别注意了因为第一种方法计算的时候涉及到跨年数据。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跨年数据的口径一致问题。因为,央行的统计口径调整都发生在头一年12月到当年1月之间。
实际上,在2023年人民币存贷款统计真的有统计口径的变化。在所有金融统计数据的最下面有如下的内容:
注5:自2023年1月起,人民银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2023年1月末,三类机构贷款余额8410亿元,当月增加57亿元;存款余额222亿元,当月增加27亿元。文中数据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由此可见,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去年12月住户部门信贷的数据为了补齐口径差异应该增加8410-57-非住户部门信贷余额=8353-非住户部门信贷余额。这里8353和前面的8337之间基本匹配上了,考虑到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的主要客群都是住户部门。所以,两者之间16亿的缺口作为非住户部门的信贷余额也是可以说的过去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任首席和大众媒体给出的3月份住户部门信贷增量为1.24万亿是一个可信的数据。文章最初的谬论完全是自己功课没做到位导致的。可笑这种机构还公开发文要求任首席出来解释,真是拿无知当作任性的本钱。
来源:价投谷子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