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热讯:昆明国资委声明,南宁市长道歉,都因为一件事
政府要有“乙方思维”。
作者:今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两天,昆明和南宁轮番上热搜。
“昆明银行口专家路演要点”和《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的文件在网上掀起风波。这些文件透露出信号:昆明部分城投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偿还困难较大,地方政府正多方筹措资金,但仍面临较大压力。针对上述事件,昆明国资委、海通证券、民生银行等各方均发表了辟谣或说明。
5月23日,南宁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就近期广大市民和网友反映该市道路停车收费标准偏高、停车位划定不合理、收费存在乱象等问题作出回应。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侯刚表示深刻的检讨和深深的歉意。
▲发布会现场,南宁市长侯刚鞠躬道歉
无论是昆明国资委的严正声明,还是南宁市长道歉,都因为一件事:某些地方政府确实财政困难。
01 昆明的事是一团迷雾
昆明的事儿比较蹊跷,我们作为吃瓜群众确实无法证实“要点”和《纪要》文件的真实性。
首先我们认同昆明国资委的辟谣声明,毕竟是权威部门,但是这个辟谣声明只是一个立场声明,没有用证据一一反驳细节。
很有意思的是海通证券发表声明称,上述外部参会人员言论仅代表其个人,不代表公司的观点和立场,后续将持续强化内部管控,加强对参会人员的管理要求。
海通证券的意思是外部参会人员与我无关,它没有否认“债务偿还困难较大”。
民生银行也紧随其后表示,昆明分行普通员工马某某在工作时间之外,以个人名义参加海通证券组织的外部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不实言论,马某某参加此次活动从未经民生银行昆明分行批准和授权,系员工个人行为。
民生银行则干了两件事:第一,甩锅;第二,员工马某的言论不实,但怎么不实,它没说。
说白了,这三份辟谣和声明都是表达立场,但没有拿出有力的数据、细节反驳谣言,也没有人表态说所有债务都会按时支付,所以,大家议论纷纷很正常。
该如何辟谣?在不涉及机密的情况下,公布“要点”和《纪要》的一部分如何?数据可以不公布,观点可以公布吧。
但昆明似乎也没有这个意思,反正就是说网络传的是谣言,这个其实难以服众。
第二,也有人说这可能是在下象棋“将军”,就是说故意把事情在大众领域引爆,寻求更多支援。这个也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不过“要点”和《纪要》真的是写得有鼻子有眼,不太像外行杜撰的,至少是内行伪造的。
所以,昆明的事儿其实是一团迷雾,我们不敢妄下结论。
但是昆明的账本是公开的,摆在那里的。
昆明市财政局的网站上有一份报告——《关于昆明市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里面记录非常详细:
▲截图来源:昆明市财政局官网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5.2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70.8%、调整预算的102.9%,较上年决算数下降(下同)26.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13.6%,加上级补助、调入资金、债务转贷等669.1亿元,收入合计1,174.3亿元。
支出863.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9.9%、调整预算的102.3%,下降7%,加上解上级、地方政府债券还本等311亿元,支出合计1,174.3亿元。收支平衡”。
一句话,想各种办法,2022年昆明的账是做平了的。
昆明市的财政收支在去年神奇做平了,但是也说了实话“政府性基金收支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导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收,相应减少安排土地成本等支出。”
再说得更明确一点,2022年1-12月,昆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123.6亿元,同比2021年下降70.4%。
▲昆明
今年如何?
2023年1-3月,昆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8.0亿元,同比增长344.9%,1-4月,昆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8.8亿元,增长2.8%。尽管2023年前四月土地市场有所复苏,但仍未超过2019年1-4月的181.8亿元。
2023年全年会如何?估计也就是一两百亿。
以上这些都是公开数据。
昆明国资委已经发了严正声明,我们只能相信昆明的部分城投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偿还没有问题,别的也无法说什么,总之不信谣不传谣。
还是真心希望昆明能渡过难关,希望旅游、制造业等诸多行业能持续恢复,毕竟涉及到很多家庭的吃饭问题。
02 南宁市变成了“慧泊市”
南宁的情况会更复杂一些。
首先是真没钱了,南宁财政局的官网数据显示: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73.06亿元。但是这里面上级补助收入453.16亿元,较2021年增加105.66亿元,这不就是转移支付嘛,占了42%。
▲截图来源:南宁市财政局官网
大家都懂。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073.06亿元,和昆明一样,都是神奇实现收支平衡。
转移支付功莫大焉。
不过,和南宁一样,土地财政难以持续了。
2022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435亿元。其中,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4.0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0.93%,下降57.28%,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
你说怎么办?公职人员工资、教师工资、医疗、基本公共服务都是硬开支。
于是南宁有关机构在想办法搞钱,怎么搞?方法之一就是在2017年12月注册成立慧泊停车,这是一家南宁市国资委间接100%控股的公司,目前是南宁轨道交通集团的二级子公司。
慧泊停车不是民营企业,不是所谓的资本。
慧泊停车把南宁市变成了“慧泊市”——南宁城市道路的停车泊位为46908个、停车带71944米,其中免费停车泊位16373个、免费停车带35036米。南宁全市的道路收费停车位,皆由慧泊停车管理和收费。
慧泊停车还经营非机动车保管点82处,管理党政机关共享停车场8个、公共停车场2个、公交集团停车场30个。
南宁市道路临时停车位收费时段为7:30~21:00,其余时段免费开放。收费时段中,前15分钟免费,之后按照不同的区域级别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折算后每小时3~8元不等。
收费高的路段一天停车费超过百元,除了机动车停车位,电动车、自行车停车也都要收费,也算是“南宁市创新”。
如果某人敢欠费,法院会找当事人麻烦:2021年9月,慧泊停车发布一批停车欠费车辆,欠费金额在2万至6万元不等,其中一辆停车欠费高达63990.5元。
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与慧泊停车签订《合作备忘录》,为慧泊停车加快追缴停车费案件办理提供便利。
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高院已责成青秀区法院与慧泊公司解除了《合作备忘录》。
慧泊玩得很大,有市民和网友指出慧泊公司贷款72亿,南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竑介绍,这是金融机构根据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慧泊公司未来25年经营权使用收入的评估值,并没有发生72亿元的实际贷款。
万一这72亿贷款的事儿成了,南宁人民可就负担重了。
慧泊这么干当然是不对的,正在整改中。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侯刚也表示歉意。
昆明、南宁这样在财政上困难的城市其实不少,谴责、痛骂、嘲笑都意义不大,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才是最重要的。
03 以理性冷静策略应对债务问题
“开源节流”这四个字看似很简单,但要做到实际上很难。
比如说开源,抱朴财经认为最好的开源不是去圈更多停车位来收费,而是从金融贷款等诸多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在招投标等环节央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破除更多的行政限制藩篱,这是在激活民间力量。
让民营企业家敢投资,敢干活,敢扩张,这才是开源。现在很多城市正在这么做,而且有鲜明的表态,值得鼓励。
▲南宁
通过停车位的扩张来与民争利,通过垄断某种资源来开源,很容易激起矛盾,而且是非常直接和尖锐的矛盾。
和某朋友聊天,他提到了一个词,就是政府要有“乙方思维”,这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其实是做得比较好的。
信心这个事儿也急不得,只能以绣花功夫慢慢养成。
再就是节流,比如可以正常使用的道路是否可以不挖?招投标环节是否足够透明?是不是真正的市场化竞争?有没有把纳税人的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抱朴财经认为这里面的潜力很大,越透明,成本越低,越公平,成本越低,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如果你是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或者销售负责人相信对此感触良多,我最近在几个城市调研看到了很多民营企业负责人的无奈和彷徨。
最后就是大家要共同过“紧日子”和“苦日子”,真的是“共同”,不能内外有别。
宏观面上,根据2023年3月16日《界面新闻》的报道,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合计约近5.7万亿元,达历史峰值。
2023年是中国经济形势复杂的一年,但同样是世界形势波诡云谲的一年,稳住债务问题,深挖内部潜力,全力冲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这些事都不容易达成,但又必须去达成。
一些地方的债务问题恐怕会逐渐暴露出来,早介入,早处理,早解决是值得采取的理性冷静策略。
等事情发酵出来再辟谣,或者采取某些急功近利的手段之后又来道歉,对于城市的发展不是最优选项。
2023年,我们就祈求一个平平安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