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软银中国江敏:投资需要定力和耐心,持续看好技术驱动的医疗方向
本期对话嘉宾 | 软银中国资本 合伙人 江敏
(资料图)
对话编辑 | 郑青春
点击进入投资中国系列访谈
“投资就跟找对象一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那凭什么你取那瓢饮,要看你跟对方的基因能不能够形成化学反应。我们选择投资项目也需要看双方基因在一起能否形成好的化学反应。”
近日,搜狐财经投资中国对话了软银中国合伙人江敏。江敏主要负责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及管理。在加盟软银中国资本之前的六年时间,任职于国内最大的移动医疗公司微医集团副总裁,是微医集团创始团队成员,负责医疗资源拓展和商业路径探索。
在转型做投资人的过程当中,江敏特别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不断更新的知识会带来新的盲区。他深感投资圈需要不断学习,在投资领域,理解创业者的业务和思维模式非常关键,投资决策需要基于充分了解创业者的想法和匹配度。
谈及现在市场上的医疗项目情况,江敏认为,优质的医疗企业一直存在,前几年医疗领域的投资风险较大,估值过高的情况也较为普遍。随着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对估值预期的合理调整,现在的投资氛围相对更加理性,投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
江敏认为,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前景,更要考虑创业团队的素质和企业文化。他强调,连续的成功创业经验、分享能力以及从谏如流的学习转化能力是他最看重的创业者特质。在他看来,创业并非是一套固定的方法论,而是在不同领域和阶段中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尽管医疗生态中存在一定的壁垒,但在技术和企业经营层面,方法论仍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就医疗行业的发展和趋势而言,江敏指出,政策驱动在医疗领域尤其重要,比如中国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更新,以及近年来的带量采购、医疗器械创新绿色通道和数字化战略等举措。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政策变化都会对行业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他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医疗问题非常重要,医疗技术本身无国界,解决生命健康问题是共同目标。要将国际先进技术引入中国,进行本土化,同时让中国技术走向世界,为全球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江敏对医疗领域投资持相对乐观态度,他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会有一些调整和挑战,但整体环境对于医疗领域的投资仍然具有吸引力。医疗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医疗和合成生物这些都是江敏看好的方向。
以下为对话精编:
投资中国:软银中国资本现在的投资布局是怎样的?
江敏:软银中国资本目前管理着双币基金。我们会根据币种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投资策略。美元基金依然专注于VC风格,投资技术驱动的早中期项目;而人民币基金则更多地支持成长性项目,因为人民币投资的风险承受力不同。
投资中国:医疗投资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江敏:从投资角度来看,医疗投资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十多年前医疗投资开始兴起时,退出渠道有限,导致投资发展较慢。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特别是IPO和并购的渠道逐渐放开,投资开始迅速增长。近年来,受疫情和大环境影响,投资出现一些收缩,但整体趋势依然积极。
过去的这些年间,我们见证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在2016、2017年间,中国医疗领域蓬勃发展,但近期受疫情和行业变化影响,市场开始有所收缩。
医疗投资的进展与退出渠道密切相关,过去中国医疗企业的IPO机会较少,但随着注册制的实行,企业更容易进入资本市场。此外,对医疗创新企业的亏损容忍度逐渐提高,不再仅关注净利润,而更注重技术实力。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体现,包括港交所、中国科创板等,都在积极支持医疗技术和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
然而,当前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中美关系紧张所带来的美元资本流动下降,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还有IPO放缓和实控人减持受限等。虽然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医疗投资的发展,但整体趋势仍然是积极的,只是可能会经历一些阶段性的调整。
投资中国:在投资医疗行业时,您如何构建投资医疗领域的思维模型以及投资策略?
江敏:构建思维模型并不复杂,它与你个人的经验、基金定位等有关。例如,我们过往创业时通过数字化改造医疗,首先拆解医疗为医院、医生、患者、药械、保险支付五大板块,找出可以赋能和提高效率的点,然后从中选择战略优势。
类似地,投资领域也需要清晰的基金属性和投资策略,如低成本医疗和高端医疗创新。根据投资策略,筛选适合的标的,然后分析标的,包括技术、人、模式等多个维度。构建思维模型依赖于对自身和对方的理解,而这是逐渐确定的过程。
因为我们团队有创业和投资经验,对行业有自己的判断。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模型。投资领域最关键的是我们团队的大脑和经验,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模型。换句话说,我经常喜欢讲的是:股权投资就跟找对象一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那凭什么你取那瓢饮,是因为你跟对方的基因能不能够形成化学反应。我们选择投资项目也需要看双方基因在一起能否形成好的化学反应。
投资中国:在投资理念上,软银中国资本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江敏:软银中国资本的特点是技术驱动型的“混合基因”打法,我们追求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寻找具备百亿级增长潜力的企业,而不仅仅是优质但规模较小的企业。另一方面,我们喜欢技术驱动型企业,特别是能够引领行业变革的创新技术。我们将这种创新技术且能驱动产业规模化的投资视为主要的投资机会。例如可以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变革的生物医疗技术;在新能源领域,我们看重能源技术与能源产业的交叉点。总之,软银中国资本的投资目标是努力寻找对产业有巨大驱动力的创新技术企业。
投资中国:在您加入之前,是软银中国的这种理念吸引了您吗?
江敏:是的,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点。软银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一直强调这两个方面。我们追求企业的规模化增长,不会只看企业的优质性质,还要看其能否成为百亿级企业。同时,我们喜欢技术驱动型的企业,能够通过底层技术带来行业变革。这种风格吸引了我,因为过往我自己的创业经验也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医疗体系,所以我对这种风格感同身受。
投资中国:您提到企业的两种驱动模式,一是技术型驱动,另一是模式型驱动。您认为这两种模式分别有哪些优劣?
江敏:这并没有绝对的优劣,而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我们团队中从资深合伙人到新生代投资人,有好几位都是技术背景出身,我们倾向于医疗技术能够推动行业变革。
在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70%的人占用了仅20%的医疗资源,而另外30%的人则占用了80%的医疗资源,这是卫生统计数据所反映的。解决这种不平衡的问题有两个方向,首先是低成本医疗,通过数字化和模式创新来降低医疗成本,使更多人受益。第二个是高端创新医疗,关注诊断和治疗新技术,为病患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解决人类健康问题。
技术型驱动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解决现有医疗领域的痛点,提供更准确、高效的解决方案。例如,我们投资了一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公司,它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传统手术的精度和效率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体验和康复。另一个例子是单细胞技术,它在生物领域有广泛应用,能够发现疾病的特异性,为药物研发和诊断提供新思路。这些技术创新有望引领医疗行业进步,因此我们倾向于支持这种驱动模式。
同时,模式型驱动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并不是完全排斥模式型,例如低成本医疗方向,我们关注数字化和模式创新如何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使更多人能够受益。
技术型驱动强调创新、精准解决问题,而模式型驱动注重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效率提升。两者没有绝对优劣之分,而是根据不同领域和问题的需要做出选择。
投资中国: 在退出方式上您是如何选择的?
江敏:在退出方式方面,我们行业当下的选择有限,主要集中在IPO、并购和企业回购上,因为医疗投资领域具有自身的特点。尽管我们面临着退出方面的挑战,但整体来说,资本市场依然是开放且支持创新的。股权投资是成人之美的价值投资,我们需要保持远见。
国家鼓励科技兴国,对我们来说,整体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阶段进行投资。国家也在倡导投早、投小、投硬、投长期的理念,即早期介入、关注创新技术、坚持长期发展。同时,我们也在考虑一些后期项目,因为基金策略需要平衡,不仅要在早期项目中投资,还要关注那些已经成熟、盈利能力较高的中后期项目。
虽然现在市场普遍强调“看得多投得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出手,而是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项目,将策略与市场变化相结合。
投资中国:您从一线的角度来看,今年医疗好项目多吗?
江敏:优质的医疗企业一直存在,无论我们是否“出手”。过去几年,尤其是疫情前,其他行业不容易进行投资,导致很多非医疗投资机构纷纷投向医疗,使医疗企业估值过高。我们感到困扰的并不是今年,而是前两年,当时估值过高,明显不合理。我们从两年前开始,就非常谨慎。尤其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初,许多当时高估值企业出现了泡沫破灭,许多估值回到了较为合理的水平。
现在尽管依然会存在这种情况,但医疗企业普遍对估值的预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对估值的预期已经更加合理,过去高估值的情况已经得到调整。不同的估值预期也反过来导致投资策略的变化。
投资中国:能不能说现在估值是进入到了相对理性的阶段?
江敏:我觉得相对理性多了。很多优秀企业也在逐步调整估值预期。有些企业因为上一轮估值过高,实际上应该进行估值回调,但他们可能仍然期望高涨,这需要时间来调整。现在投资更加理性,但投资人和企业之间仍存在一种博弈。
企业最终要生存下来,所以投资需要定力和耐心。投资有时需要一种估值博弈过程,需要在合理的价格下做出决策。同时,投资不仅仅是注入资金,还包括为企业提供资源和赋能,我们倾向于与企业合作,持续支持其发展。
对软银中国而言,不仅投资资金,还提供产业资源,包括战略、财务、法务、商业等,以帮助企业迅速成长。我们关注估值合理、预期合理的企业,更看重与企业家的化学反应,能否共同支持企业发展。投后管理在我们的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我们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帮助其实现快速增长。
投资中国:您在投资时不仅仅考虑资金,还更注重与企业的匹配度。
江敏:确实,除了技术驱动,我们也非常重视创业团队的素质。即使有了技术和资源,我会在投资决策中将很大的权重放在创业者身上。创业者的性格、过往经历、包容性、领导能力以及抗压能力都非常重要。
如果在创业者的判断上出现失误,即使技术和企业都很出色,也可能遭受损失。因此,VC在投资时更注重对创业者的判断,这与技术、市场等因素一同构成了综合考量。
投资中国:您最看重的创始人的特质是什么?
江敏:首先,创始人最关键的特质之一是连续的成功的创业经验,或者至少在连续的尝试中取得了经验,这体现了他们是否能够持续成功地创业。
另一个重要的特质是分享能力,这包括分享资金、资源、权力和团队,而不仅仅是领导力。这种分享能力建立了领导力和威望。此外,从谏如流的持续的学习转化能力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特质。创业者需要快速适应挑战,如果他们不能不断学习并转化新的知识,可能会在竞争中落后。
这三个特质在判断创业者时尤为重要。
投资中国:关于连续创业,您认为创业是否有一套方法论?
江敏:在医疗技术投资领域,方法论的重要性受到一些限制,因为医疗生态合作伙伴非常强大,包括医院、医生、药厂、保险等。由于高技术门槛和生态中的各方力量,迅速扩张会面临许多阻碍,方法论难以直接应用。
然而,在微观层面上,每个企业的生存都有一定的方法论,比如连锁机构、宠物医院、医疗软件等。尽管与传统的TMT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方法论可能不那么明显,但在企业经营方面仍然存在方法论。连续成功的创业者在一个领域成功后,跨入另一个领域的成功概率较高,因为他们已经熟悉套路、运作模式和技术。虽然在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方法论的可复制性可能较低,但在企业经营层面,方法论是通用的,连续成功的创业者在有效地管理资源和运作方面能够发挥优势。
投资中国:在医疗领域中,有很多细分领域,您对哪些方向持乐观态度?
江敏:我们专注于几个方向:医疗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医疗和合成生物等。在医疗技术方向,我们注重高技术门槛的领域;生物技术涵盖免疫和细胞治疗等;而合成生物则是一个新兴的融合了多种技术特征的领域,将为众多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数字医疗是我们团队自身的特色,将数字化赋予医疗中各个环节。这些方向都是我们持续看好的技术驱动的方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