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三产融合调查:一颗柑橘转型的“苦酸甜”

发布时间:2018-05-14 10:10:08
编辑: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这几年被市场淘汰的,正是落后生产观念种的低品质柑橘,这也提醒我们,柑橘产业要‘变’了。”方培林说。

痛定思痛,衢州柑橘开始转型。

提升种植效益。柯城整合分散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2016年柯城打出橘园规模流转、设施栽培、金融扶持等一系列组合拳。对新流转、连片50亩以上的成龄橘园,连续3年每亩给予500元的补助。

叶华昌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两年来陆续投入300万元,建起了精品柑橘园。走进他的家庭农场,50亩大棚连栋成片,有机施肥、绿色防控等生态技术透着科技范儿。“有了避雨大棚,椪柑可以延期两个月采,糖度能达14.5度,精品果率达到95.8%。”

围绕柑橘产业升级,近两年全市累计淘汰“三低”橘园10.6万亩,规模经营面积从2015年的300多亩发展到近7000亩。

品种改良只是第一步。如何最大程度提高衢橘效益,衢州探索三产融合发展。

向深加工要效益。常山胡柚是当地独有的柑橘品种,从卖鲜果到青果入药,胡柚实现了全果利用,提取的黄酮素片成为高端保健品市场新宠。运用这一技术,每吨胡柚产值超过20万元,是销售鲜果的100多倍。常山县胡柚商品化率达到70%以上,列全国柑橘之首。

向休闲农业要效益。越来越多的柑橘园办起了农家乐、采摘园。全市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373个,从业人数3.5万人,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产业。

酸:老橘农转型难题不少,须引导先进要素握指成拳

三产融合,离不开质量支撑。

经过两年摸索,一门心思改良品种的卢志承成功了。他的家庭农场种的杂柑新品种,刚挂果就被人订走了。“到丰产期,亩产可达1万斤,那就是20万元的收入。”

效益源自科技。衢州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郑雪良告知记者:“现在推广的新品种,到第二年的7、8月份都有很多汁水,保有本来的品质不变。”

也有部分橘农仍在传统种植模式上徘徊不前,无奈倒橘的徐金美就是其中之一。“家中2亩柑橘地,六成橘树没人管,品质也确实不好。虽然我家不靠卖橘为生,但看着橘子倒掉,还是有些心疼。”徐金美说。

看着别人挣钱,徐金美难免心酸。但转型路上,土地、科技、资金、人才的要素缺一不可,难题不少。说到今后的打算,他表示,未来会专心打工,把土地交给那些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来打理。

推动柑橘转型,衢州直面难题,政策引导先进要素握指成拳。

人才在哪儿?柯城区吸引各路人才当起了“职业橘农”。农法自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陈林,原来是搞计算机的,如今成了一名职业橘农。“从柑橘育苗、种植延伸至深加工、休闲观光采摘游,我们以工业思维打造一条全产业链,提升柑橘效益。”他说。

从一家一户到抱团发展,衢州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550家,家庭农场720家,柑橘龙头企业3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0多个。

资金在哪儿?柯城区出台政策,一连3年,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撬动1亿元信贷资金,全力推进柑橘产业转型。

基础怎么样?衢州各部门都行动起来了。供电部门升级了柑橘加工园区变压器,确保柑橘丰收期供电充足。柑橘主产乡镇成立了柑橘技术服务队,全程指导橘农开展橘园改造。信息服务跟上,从2011年开始衢州对柑橘市场实施数据监控,关注库存警戒线,多渠道为果农卖橘牵线搭桥。

为提升品质,越来越多的柑橘合作社与高校合作,引进无籽椪柑新品。柯城区建立柑橘良种繁育中心,100多个优新品种陆续推向市场。龙游县模环乡兰塘村的姜宝祥,种了130多亩新品甜橘柚,去年第一年挂果,15万斤果子供不应求。“一条枝上能挂七八个果,到时候我会剪掉几个,品质好了不愁销。”

加快柑橘产业融合,柯城区与华中农大邓秀新院士对接,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与浙江大学开展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建立柑橘适温冷库3000立方米。“柯城建成了中国柑橘博览园,形成集柑橘种植、果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再现了‘一江碧水、两岸橘香’的画卷。”方培林告诉记者。

甜:融合产生乘数效应,橘农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柑橘品质逐年上升,加工订单纷至沓来,产业融合愈加紧密。

柑橘囊胞是饮料企业的主要原料,今年以来,柯城区出口柑橘囊胞近4700吨,产值达340万美元。方培林说,深加工用的是次等柑橘,带动橘农平均增收3000余元。

不独工业加工,柯城区“柑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框架已经形成。前不久,在柯城区城西村石梁溪畔,一场与艺术相结合的“首届中国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登场,数十万只圆滚滚、红彤彤、黄澄澄的“椪柑果”“胡柚果”,勾勒出29座巨型柑橘主题卡通雕塑,吸引数十万人次的观赏和游玩。

农田是最大的风景,农业是最大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让柑橘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柯城区石梁镇“龙潭柑桔大世界”项目已开工,建成后将有农民创业园、科技创新园、无籽椪柑示范园、林下经济带和产业融合带。“远看是公园、近看是果园、走进是乐园,柯城区将迎来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腾飞的新局面。”方培林说,高品质的柑橘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又让柑橘有了消费者。

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转变,3年来,衢州乡村旅游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万元,民宿经济、旅游综合体等业态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搭建出口柑橘综合服务平台,柯城区在石梁镇和姜家山村建造起134亩的柑橘出口产业园。目前,园区的柑橘已出口至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等1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口拉动,全区每公斤柑橘平均价格增加0.4元。

产业融合,最开心的是橘农们。

“现在城里人来村里自驾游,我这里50亩大棚还不够他们摘的呢。再有客户来电话订购,树上的果已经没有了!” 叶华昌想起去年秋天的情景,一脸幸福。

农民吴双良也从三产融合中有了收益。他告诉记者,自家有2亩多地,以前种了3次柑橘都被冻死了,干脆让地荒在那里。今年他把地流转给了农法自然公司,自己成了公司工人,每月工资3700元,每年还能拿到土地租金2000多元,村集体每年也有50万元分红。

三产融合的大势不可挡。对衢州的许多老橘农来讲,此刻着手转型,应该还不算晚。(记者 方敏 蓝晨参与采写)

   原标题:浙江衢州三产融合调查:一颗柑橘转型的“苦酸甜”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www.xcctv.cn 中国项目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中国项目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